山东大学刘文教授谈“一带一路”与国际易货贸易发展
恰逢“一带一路”倡议提出十周年之际,近日,由山东大学国际问题研究院和山东省“一带一路”研究中心主办、山东大学人文社科研究院协办、全国政协丝路规划研究中心合作的“一带一路”倡议10周年学术研讨会在山东威海举行。来自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宏观经济研究院、商务部国际贸易经济合作研究院、复旦大学、山东大学、山东省委党校、青岛大学、世界知识杂志社等政府机构、高校及科研院所和企业界的学者嘉宾共同围绕“一带一路”的发展成就和未来建设进行了学术研讨。
会上,山东大学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山东大学自贸区研究院首席教授刘文围绕我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新型跨境易货贸易发展发言。
刘教授介绍,易货贸易也称以物易物、非货币交易、记账贸易、互惠贸易等。现代易货立足电子商务技术的发展,通过基于互联网上的易货交易平台,利用易货额度(非现金)及特殊的易货交易软件,打破时间与空间的限制,实现企业间商品或服务的自由交换。在国际范围内,一些国家积极推动跨境易货贸易的发展。例如,菲律宾在易货贸易方面取得了相对较好的发展,从过去的物物交换时期逐渐发展到了70年代的繁荣。2018年以后,菲律宾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措施,通过推动易货贸易的发展,抑制通货膨胀、稳定能源价格以及加强区域贸易和促进商业发展。
相关数据显示,2022年,全国易货贸易进出口额达到23.16亿元,同比增长30%;其中,海南省23.05亿元,占全国总额的99.5%,同比增长80%;山东省415.8万元,位居第二,同比增长220%;湖南省323.4万元,名列第三,同比增长45.3%。
刘教授从五个方面阐述了发展易货贸易的重要现实意义。一是有利于解决我国国际贸易发展难题。二是有利于维护我国外汇金融安全。三是有利于构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四是有利于加快我国贸易强国建设。五是有利于提升贸易国人民生活水平。
刘教授还介绍了近年来我国在易货贸易领域出台的相关支持政策。她提到,2014年7月30日,由全国库存折扣商品专业委员会起草的《库存商品易货交易规范》正式颁布实施,这是我国首个关于易货交易规范的行业标准。规定了库存商品易货交易活动中涉及的术语与定义、基本原则、库存商品的要求、易货交易参与方、易货交易业务程序的要求。
前不久,中国商业联合会易货贸易分会承担起草的我国首个易货行业团体标准《易货贸易业务流程与管理基本要求》于10月1日正式实施。在《库存商品易货交易规范》的基础上,标准充分结合了新易货发展理念、行业特点和业务实践,规定了易货贸易经营管理的基本要求,包括易货经营资质、易货标的质量、易货交易价格、易货从业人员、易货服务商、客户服务、信用管理七个方面的有关要求,对提升易货贸易服务质量和水平将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在易货贸易人才培养方面,刘教授指出,2022年9月,易货师新职业正式纳入《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分类大典(2022年版)》,对于增强从业人员的社会认同度、促进就业创业、引领职业教育培训改革、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等,都具有重要意义。她还提到,2021年12月29日,中国商业联合会易货贸易分会与山东外事职业大学合作共建的全国首个易货贸易学院——山东外事职业大学易货贸易学院揭牌仪式在威海举行,全国首个国际易货贸易专业本科学历教育工程启动。组建全国易货贸易职业教育集团是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印发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的通知》(国发〔2019〕4号)、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等有关文件精神,推动易货贸易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趋势,是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重要载体,将为易货贸易产业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人才保障、智力支持和技术支撑,促进教育链、产业链、人才链、创新链全面衔接,有机融合,协同发展,具有示范引领作用。
部分来源:山东大学国际问题研究院